东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统筹部署和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贯穿全流程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把科技成果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辽沈振兴的广阔大地上。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统筹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运营和异地机构建设,稳固“321”转化模式,即三项决策机制,两个平台建设,一系列政策保障。落实“三权改革”,制定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出台《东北大学科技果转化管理办法》《东北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异地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10余个。形成“全流程管理、全链条覆盖、全要素支撑、专业化推进”的转化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激励评价体系。实施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职称评聘制度,将专任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相关成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中的代表性成果,可以直接申请职务晋升;实施以分类评价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释放活力与效率,鼓励重大成果产出;实施收益共享的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按转化模式差异化管理,团队最高可获得92%收益,近五年累计发放现金奖励5300万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推动评估分类,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建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聘任具有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法律和金融背景的工作人员,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流程,包括发明披露、成果评价、专利保护和成果推广等。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构建以专利新颖性、创造性为基础,以技术价值、市场价值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体系,减少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申请,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转化导向。通过专利申请前评估分类,筛选核心专利100余项,围绕核心专利布局基础专利、共性专利,构建多层次专利保护体系。
加强评价分级,构建核心专利布局。建立专利价值评价机制,从专利价值维度选取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项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指标;从专利质量维度选取创新性变化、专利文本质量、技术规避性和申请风险四项评价标准,将专利分为五个等级,确定许可、转让和保护方式。建立高价值专利导航示范试点团队,推动核心专利转化为国家、行业内标准专利或标准技术,提高核心价值专利经济效益。学校超过1亿元转化项目2项,超过1000万元转化项目16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和创新资源,协同区域发展和行业科技需求,建设科技成转化平台与基地,加快重大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先后建成东大-朝阳矿冶研究院、东大-沈抚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大数学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东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与辽宁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43个。学校努力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服务辽沈振兴,体现东大责任担当。学校瞄准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趋势,服务辽宁“三篇大文章”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推进“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在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学校以许可、转让和作价投资方式转化合同交易额近8亿元,吸引社会参与投资3亿多元,交易额连续3年进入直属高校前10位,以许可方式转化占比超90%,科技成果省内转化52.7%。
坚持特色发展,开拓服务社会新局面。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转化工作典型案例先后3次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年度报告,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入选中国科协指导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入选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提质促转”转化典型经验,辽宁省委组织部、科技厅等13部门发文推广东大转化模式。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创办、开办科技企业近100家。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